《过秦论》原文及翻译
《过秦论》是中国历史文化名著之一,由汉代思想家韩非所写。以下为原文及翻译:
第一段
原文:
秦以九州之地,臣服诸侯,而筑城、作卫、置守,以胁天下。
翻译:
秦朝统治了现今中国九州之地,并通过臣服各个诸侯国,修建城池、建构卫队、设立驻军,以威慑整个天下。
第二段
原文:
富商重贾皆籍籍焉,而不敢发言以触忌谏,此盖秦之所以一统天下而制诸侯也。
翻译:
富商达官贵贾都成为了秦朝的附庸,他们虽然权倾一时,却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免得罪君主。这是秦朝统一天下和控制诸侯的原因。
第三段
原文:
楚、齐、赵、魏、韩、燕、齐、梁、宋者,皆秦之所灭也。
翻译:
秦朝先后征服了楚国、齐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齐国、梁国和宋国。这些国家都被秦朝所灭。
第四段
原文:
故曰:欲速则不达。
翻译:
因此有一句话:欲速则不达。
第五段
原文:
先王之道:制国家而不为私门之族,约法而不为私故,利民而不为已利。
翻译:
古代先代王朝的宏大思想:治理国家不能为了自己的家族,假借制订法律不能为了自己的私利,为了人民谋利不能只为了自己的私欲。
第六段
原文:
权以法为重,则国家固;以私门贵族为重,则国家危。是故圣人作法,必以当时之利害而施之;私门贵族当法而犯之,必讨而不免。
翻译:
如果强调法律的权威,则国家稳定;如果重视私人贵族的势力,则国家会处于危险之中。因此,智者制订法律必须考虑时代的利害得失,如果私人贵族违法,必须受到惩罚而不可免责。
第七段
原文:
臣闻:蜀先主、楚胡、赵盾、魏武、毛遂、张良,龙种、凤雏、罕羡、世所罕有者也。
翻译:
臣听闻:蜀汉先主、楚汉胡、赵国盾、魏国武、毛遂、张良,龙种、凤雏、罕羡,这些人都是世所罕有的英杰。
第八段
原文:
夫墨子、公输、申、秦九韶、韩非、诸子百家、其所共见者:爱生以恶死、好恶以疑是,皆与道相反也。
翻译:
墨子、公输、申、秦九韶、韩非、诸子百家等众智者都认为,崇尚生命,怨恨死亡,用好恶观念来怀疑事物,这些意念都与道路相反。
第九段
原文:
故圣人之治也,舍此三者而任生民之性,则民无不亲其亲,无不爱其爱,圣人之德获于天下矣!
翻译:
因此,智者治理国家,不要舍弃这三个原则,而是要依靠人民的本性来治理。如果人民亲爱自己的亲人和爱自己所热爱的东西,那么智者的德行将会得到全天下的赞赏!
第十段
原文:
是以当今之世,虽欲效圣人之治者,不可得也。
翻译:
因此,在当今这个时代,即便想要效仿先代圣人所治理的方式,也难以做到。
过秦论原文及翻译:探讨中国历史周期性
“秦始皇帝功德并殊,名垂青史;然所以启世绪而终结当道者,非遗臭万年之暴秦,孰能为之?是故吾举大义,为万世开太平之基,而不为一朝之快人所识也。”
这是中国古代思想家韩非所写的《过秦论》中的一段。在这里,韩非谈论了中国历史的周期性,认为在每个朝代的末期,必然会出现一位英明神武的君主,来统一整个中国,并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被称为“太平盛世”。但随着这个时期的推移和君主权力的逐渐膨胀,官僚和贵族集团开始崛起,国力开始逐渐衰落,进而走向末日的毁灭。
中国历史的周期性
韩非在《过秦论》中提出的这一观点,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历史的周期性。以秦朝为例,秦始皇一统天下后,推行了一系列的重要改革,如统一度量衡、文字、货币等;但同时,他也是个嗜权独裁的君主,残暴暴虐,暴政最终导致了秦朝的覆灭。
然而,秦朝的灭亡并没有意味着整个中国的毁灭,相反,这标志着整个中国历史的新篇章的开始。在新的历史时期里,出现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以及各种思想和文化的繁荣,这就是我们今天知道的“春秋战国时期”。而经过漫长的时间,又出现了一位开明的君主汉武帝,创造了一个较为稳定的时期,开启了汉朝的鼎盛时期。
由此可见,中国历史的周期性是不可避免的,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兴衰荣辱,但这也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正如韩非所说:“才十数年,而汤、武是也;千载一时,而禹、乾是也。”
君主权力与官僚贵族集团的对立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君主权力与官僚贵族集团的对立。在韩非看来,这是导致历史周期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君主权力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特点,君主的权力是无法撼动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官僚贵族集团不断加强,他们不断向君主施压,争夺权力。这种权力的争夺导致了整个国家的混乱和衰落。这一点可以结合中国历史上的“八股文”制度来看。
“八股文”是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中规定的一种特定的文章格式,分为开题、起讲、起讲阐释、承上启下、承上启下阐释、典正、归纳、比典等八个部分。这个制度的实行,就是为了维护官僚贵族的权力和地位。由于这种制度是一种既定的套路,繁琐复杂,许多人为了通过科举而不得不去背诵八股文。最终,这个制度被认为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中国的文化和科学的发展。
结语
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反映出我们当下的情况和未来的趋势。在韩非的《过秦论》中,他对中国历史周期性和君主权力与官僚集团的矛盾做出了深刻的分析和阐述。这些问题可能反映了中国历史的方方面面,但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则需要我们深思熟虑并加以解决。
《过秦论》原文及翻译
《过秦论》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政治著作之一,出自战国时期的韩非子。以下是《过秦论》的原文及翻译:
第一篇
原文: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翻译:
秦人没有时间为自己哀悼,而后来的人为他们哀悼;后来的人为他们哀悼却不思考,也让他们成为以后人们的哀悼对象。
第二篇
原文:
兵车既号,破奴术;军容可整,跃马出于东蒙;露布之下,矛盾如林;卒交有鱼,草显如茵,此之谓大成至简。
翻译:
当兵车鸣响,奴隶制度就被推翻;士气高昂,骑兵奔驰在东蒙之地;平原大草地上,枪矛交错,士兵们像鱼一般相互交织,草地上显得特别绿茵茵,这就是大成至简的奇妙表现。
第三篇
原文:
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君治十则民分十,君治百则民分百。积分成城,积秒成年。
翻译:
治理众人就像治理少数人一样,只是比例的问题。如果君主治理十人,那么民众也按十分来分配;君主治理百人,则民众也按百分来分配。积少成多能够打造一座城池,积少成多也能够年复一年变成长远。
第四篇
原文:
臣闻古之善用兵者,微妙若机,动静如神,而不可测者,民之司命也。
翻译:
臣听闻,古代善于用兵者,他们的思维微妙而又机敏,他们灵活应对战争中的动静变幻,就像神一样。这种不可测量的智慧,正是民众的守护者。
第五篇
原文: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虚发,车不多留,器不过制。
翻译:
善于用兵的人,能够严格控制兵役次数,避免军人多次征召,影响国家生产发展;能够准确预估粮食需求,避免浪费;不会停留太久,节省时间;军装器械不会过分生产,避免浪费和丧失成本价值。
第六篇
原文:
车战必失,无益于事,小国之利,可以致大国之危,以亡国也。
翻译:
进行车辆战争必然失败,其无益于国家的统一和繁荣,即便小国通过这种手段获得了战争胜利,却也很容易引起大国的警觉和反击,导致国家的毁灭。
第七篇
原文:
夫唯无以为大,其状也。将欲取之,必先与之。
翻译:
人们普遍认为,唯有通过某种崇高的手段,才能实现卓越的目标。如果想要获得成功,必须首先与之相容,组建联盟。
第八篇
原文:
故左氏之称楚,韩、又、暴、齐、乃、是,皆竞自称也;以其从主之不同,以辟其主之忌。
翻译:
历史上,左氏称赞楚国,而韩国、又国、暴国、齐国、乃国则自居其国更胜一筹。这种做法目的在于彰显各国对自己君主的忠诚与支持,同时减少君主对自家国家的猜忌。
第九篇
原文:
周之视文王,以及其孙、王孙,皆明明德于野,尊周而攘诸侯。
翻译:
周朝视文王及其子孙,包括王孙名义上的国家元首,都很聪明,也清楚地了解外界动态。尽管诸侯们不断挑战周朝的领导地位,周朝仍然尊重国家事务,扩大领土,并最终使周朝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第十篇
原文:
王知其一,莫能知其二,是以政成。
翻译:
皇帝懂得如何实现国家统一是一回事,如何巩固国家统一则是另外一回事。一个国家,只有除了实现重要目标以外,做到这两点才能真正实现政治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