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原文:

子曰:“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是谓嗔恨之心。”

翻译:

孔子说:“爱一个人,希望他能健康地生活,恨一个人,希望他早死。这就是愤怒和怨恨的心理。”

原文: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翻译:

孔子说:“早晨听到了道理,晚上就可以毫不留恋地死去了。”

原文: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翻译:

孔子说:“君子以道义为核心,以仁爱为宗旨,以礼法作为行动准则,以孝顺、忠诚表现出来,以信用巩固人际关系。这就是君子的样子。”

原文: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翻译:

孔子说:“君子不爱争斗,但如果一定要争斗,就像射箭那样,运用自己的技能,追求自己的理想。在社交场合,君子会优雅地弯腰致敬,主动退让,营造和谐的氛围。这也算是一种争斗啊。”

原文: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曰:“管仲之器,何以择乎?”子曰:“女器也。”曰:“求之与?”曰:“夫问父,得之;问友,得之。患得之,弗能守之。失之,乃知其器也。”

翻译:

子夏的门徒向孔子请教:“管仲的才能和智慧应该怎样选择和使用?”孔子说:“管仲的才能和智慧都属于女性器官的范畴。”门徒问道:“那应该怎样去获得女性器官呢?”孔子回答:“向你的父亲和朋友求助,他们会给你提供帮助。但是,一旦拥有管仲的器具,就需要细心保护它。如果失去了它,才会意识到它的珍贵。”

原文:

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翻译:

孔子说:“对于一个人来说,信用和道义非常接近,所以说,如果一个人能言出必信,就值得信赖。尊敬别人,遵守礼仪,可以远离丢脸的尴尬。如果能保持自己的情感联系,也就有了指向。自己可以成为一个值得敬重的人。”

原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翻译:

子夏说:“一个有智慧的人不会爱慕夸张的外表。当他侍奉父母时,会尽全力去做;当他为国效力时,会抛头露面,全身心地投入到国家的事业中去;和朋友相处时,言行坦诚,做到言出必信。即使他没有正式学习过,我也认为他拥有了学问。”

原文: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翻译:

孔子说:“听审讯和诉讼,我就像普通人一样,但我希望避免那些无谓的争端。”

原文:

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翻译:

孔子说:“一匹好马不应该只评价它的速度和力量,更重要的是要看它的品德和才华。”

原文: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翻译:

孔子说:“学习的过程永远是艰辛的,但是我们应该担心遗失学到的东西。”

原文: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翻译:

孔子说:“舜、禹之所以能统一天下,是因为他们不争权斗利。”

原文: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洋洋乎其中行而不憚,终身不迕。巍巍乎其有然也,嗟尔一日而已哉!”

翻译:

孔子说:“尧是一个伟大的君主,他高踞在最高权力的顶端,无所畏惧。所有人都敬拜他,没有任何人想搞莫须有的名声。他有非凡的成就,而且无人能在他的人格魅力面前抗衡。他一生行事光明磊落,从未违背自己的准则。他的人生实现了完美无缺,可惜只存在于那唯一的一天。”

原文:

子張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悔色。民服其直也。子路日行君子之道,不幸甚于言传。力及而行,仁慈笃於内,而皎皎焉可爱也已。”

翻译:

子张问道:“令尹子文三次担任宰相,没有表现出喜悦的神态;在三次被罢免后,也没有流露出后悔的情绪。人们都认为他非常正直。子路虽然没有传授太多的学问,但他一直在践行君子的行为准则。他内心充满仁爱之心,举止优雅,因此非常讨人喜爱。”

原文: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翻译:

孔子说:“用法令来统治社会,虽然会得到短期的成效,但是最终会让人民心生怨恨。用道德和美德来治理和谐社会,尊重礼仪的人不会有羞耻感,因为他们遵循了公正的原则,有自己的尊严。”

结语

本文将作为读者们了解论语十二章的推荐文章之一。通过深入地解读论语十二章的原文和翻译,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孔子对于人生价值观、行为准则等方面的看法和主张。这对于我们进行人际交往、个人提升以及社会发展等领域都有着启发意义。

《论语》第十二章:“为政”

《论语》第十二章讨论了如何为政和管理国家。这一章的内容涉及到政治和社会道德,以及领导者和平民之间的关系。该章节包含了许多古代圣贤的智慧和教诲,对后世影响深远。

倡导“仁政”

“仁”是一种特定的美德,在《论语》中被描述为道德之根和统治之基。孔子认为,“仁政”是实现社会和谐和国家繁荣的唯一途径。因此,领导者应该以“仁”为中心,解决社会问题,并确保他们的统治是正义和合法的。

强调“廉政”

在《论语》中,“廉”是另一个与政治相关的重要美德。领导者应该遵守道德准则,坚持廉洁的政治行为。孔子说,领导者“宁可被人谮毁,不受贿赂”。这就意味着政治家们应该摒弃贪婪和自我利益,而要以公正、透明的方式为人民服务。

献身于公共利益

领导者应该献身于公众利益,而不是个人利益。孔子还提出了“听取百姓的意见”的重要性,以确保领导者可以真正了解人们的需要和希望。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领导者应该保持谦虚和勤奋,倾听周围的声音,遵守道德准则,保持对公共利益的责任感。

领导者应该鼓励和支持人才

孔子认为领导者应该寻找和培养人才,为他们提供发挥才能的机会。他说,“若能周旋于内外,尽其智也”。这就是说,领导者应该鼓励人才,并为他们创造条件,以便他们能够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这一理念也是现代政治中的重要原则之一。

教育普及

在《论语》中,孔子一直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并认为领导者应该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人民的水平和素质,从而提高国家的整体发展水平。教育的普及不仅可以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还可以提高人民的道德素质和认知能力,让他们更好的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结论

在《论语》第十二章中,孔子在政治和社会道德等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和理念。这些思想和理念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领导者们必须遵守道德准则,以公正、透明的方式为人民服务,并为人才的发展提供机会。通过普及教育,提高人民的素养和认知能力,从而推动国家的发展。这些理念不仅可以帮助政治领导人有效地管理国家,更可以在现代社会中为我们提供精神指导和道德支持。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子曰:“爲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己。”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爲政以德

在《论语》中,孔子曾经说过:“爲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这句话意味着政治需要以德行为基础,就如北极星在宇宙中守护众星一样。他认为,管理国家就像保护众星,需要引领人民往正确的方向前行,并且需要用德行指引路线。

学而不思则罔

孔子在《论语》中经常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他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意思是说,只有学习而不思考,是没有用的。思考而不学习,是会有危险的。 意思是学习不止于读书积累知识,还要思考如何理解和应用得到的知识。

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在《论语》中,孔子认为,批判异端思想可能会引发更多的问题。他说:“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意思是说,攻击异端信仰可能会导致每个人的宗教和哲学信仰被批判,导致更多的矛盾和分歧。孔子强调对不同意见的尊重和包容。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在《论语》中再次强调了道德和人品的重要性。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意思是说,君子们之间彼此尊重并且有不同的看法,小人们之间则只是机械地附和和迎合。孔子认为,道德和人品的重要性在于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以及对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孔子认为,学习的过程应该是愉快的。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意思是说,学习应该是一种快乐而愉悦的事情。当有朋友来访时,我们也应该感到快乐。即使别人不知道自己的学问,我们也应该保持耐心和敬意。孔子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也提出了“乐学”的观念。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坚强而不傲慢。他说:“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意思是说,君子应该坚强,但不傲慢。小人应该谦虚,但自负。对于一个人来说,了解自己的能力并尊重他人是非常重要的,孔子认为这是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的关键所在。

放于利而行,多怨

在《论语》中,孔子反对只注重个人利益,而无视大众的利益。他说:“放于利而行,多怨。” 意思是说,如果仅仅只顾个人利益,那么就会引起很多不必要的争端和纠纷。孔子强调追求公平和正义的重要性,这需要人们超越自我,考虑到其他人。

能以礼让为国乎?

孔子在《论语》中提到,尊重礼节的重要性。他说:“能以礼让为国乎?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意思是说,尊重礼节的行为是有利于国家的。接受礼节,不迅速射箭,而强调了力量和科技的平等性,这是古代道德和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孔子认为,知识和道德的重要性是相互依存的。他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意思是说,对于一个真正的君子,文化和知识是很重要的。知识需要受到道德和礼节的约束,这是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的关键所在。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非常注重家庭伦理的重要性。他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意思是说,孩子们应该知道父母的年龄,以便更好地照顾他们。同时,父母的健康状况也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孔子提倡尊敬我们的父母并注意它们的健康。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在孔子看来,知道一些事情并不总是好事。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意思是说,我们应该学会享受自己所学的知识,而不是仅仅知道。这是享受学习和生活的重要一步,孔子强调乐学的方法。

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非常看重人格和道德的重要性。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 意思是说,巧言令色并不总是真实的体现了一个人的道德价值观。仁爱和思考是真正反映一个人的道德价值观的,而不是外表上的花哨言辞。这种道德要求,在《论语》中贯穿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