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原文及翻译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这是《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一句话,也是《过秦论》的开篇,由对秦始皇的评价引出文章的主旨。文章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对人性的分析,揭示了强大国家所带来的深刻变革和人性的扭曲,既为读者提供了对历史的认识,也为今人提供了对自己的思考。
强大国家的兴衰
“夫先王之制度,虽欲无易,亦难返本归真。”文章指出,在大一统的时代,国家需要成为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国家才能维持统治,但是一旦这个国家达到高度的统一,也难以回归到更加灵活的政治体制。文章通过对战国时期的回顾及对秦的评价,显示出人们对强有力的国家及其制度对社会的影响。同时也引起了对现今政治制度的思考。
权利和道德的关系
“夫权、道者,天下之大假也,而人且自以为得其情矣。”文章认为当一个人掌握权力后,他往往会随着自己的利益取舍对待权力所带来的责任,而不是根据道德的准则来进行决策。文章强调了权力与道德的矛盾,并提出了一些对提高道德水准的建议。
人性的扭曲与矛盾
“是故明君不用其私,而泽及于民;小人不得其所,而怨乎天及人。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之谋;小人反是。”文章指出,人性是非常复杂的,往往会因为个人的利益、情绪和欲望等因素,而对外界产生一些扭曲的认知和行为。为了修正人性中的扭曲,文章提出了“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之谋”的观点,即个人应该先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想法,才能寻求他人的建议和帮助。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述而不作,信而好问,是以成聪明。”文章强调了一个人应该尊重社会大众的意见,而不是总是强行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同时,文章也指出,个人在发表意见和思考上,应该尽可能的以真实为标准,不要总是以自己的主观想法为基础。
结语
“夫过之,人皆能之;至于神仙,人莫之能得也。”文章以此表示,作为普通的社会人士,他们可能会在一般的日常事务上犯错,但是可以通过反省、学习和修正,加以改正。而对于超越人类天地的神灵,是人们不可企及和理解的。文章最后用“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求知无止”的句子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类理性和智慧的无限崇敬和向往。
?《过秦论》原文及翻译
《过秦论》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韩非所著的一篇政论文章,被誉为“兵家必读”之作。以下为其原文及翻译:
一、原文
凡欲立功名者,乐得尊贵而畏受累也。夫尊贵者,郑重之名也;累者,难为之费也。本末相因,郑重而不费则吉,易而不可得也;难为而费则凶,常而不可得也。夫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并不可得而亦不须。而今天下莫不称富贵尊荣为至乐,而劳苦齐心以之为忧者,非人情而何?何以别乐苦?以富贵尊荣为乐,以劳苦为苦。夫以一个劳苦为忧,而以天下之富贵尊荣为至乐,诚误矣。
盖夫贵重名誉者,亦多凶险之地而有之。逐富横宝,真蒻之道;合权奋胜,惠及一时。故贵重之名,若斯之难得而易失也。古之贵重者,称三王五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而已矣。以为夫富贵尊荣为至乐者,莫过于是。自此而往,无不以此为趋也。故或以富贵为谋,或以名誉为事。故曰:得位者劝,失位者诉;得势者谤,失势者讦。毋乃悲夫!
今天下士民之谈者,非以功业为事,非以耕战为耻,而信誉利禄为心。曾未有王者以利禄为先,而后以功业为图也。百姓之谓利者,非有其利而善之也;日有所费而无所得者,谓之曰“费”,不云“利”也。故百姓之所以善者,君亲其利而无所费也,此所谓重民轻财。今反是,君亲其轻财而无所顾也,则百姓之所以善者,虽有其利,亦为所弃矣。夫欲使百姓无列国之役,无家食之忧,安之以利,而欲其行仁义以发功名,莫过于是。而今制利断天下之心也,虽有仁义,亦莫之闻矣。何以明之?
二、翻译
想在社会上获得功名的人,往往喜欢得到尊贵而不愿承受繁重的负担。尊贵是一个庄重的荣誉称号,而繁重的负担则需要花费很大的代价。初始不费而庄重是吉祥的,过于轻易却得不到;困难重重而需要付出很多,就可能带来凶险的后果,常常是得不偿失的。然而,善待人民,不激化他们的痛苦和负担,用心良苦却事事不图回报,这并不需要也不一定能够得到。可目前普遍认为,在世间享有富贵、尊荣的地位才是人生最大的乐趣,而非不辞辛劳为社会付出,这难道不是反人性吗?怎么用什么来区分快与苦呢?以富有、贵族或尊敬受人欢迎为快,以辛苦为苦。把单一的痛苦称为忧患,而把全世界的财富、尊荣和荣誉称为快活,这无疑是愚蠢的。
因为追求贵重的名誉往往意味着多次闯过危险区域而崇高,而只会追求富有、贵族或在一时之间建立的权力,则是平庸幼稚的思路。因此,崇高的称号也很难得到而很容易失去。在古代,被称作三王五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才算得上是得到了这种称号。因此认为享有财富、贵族或尊荣为人生乐趣的想法,从此就开始了。然后,不管是以富有贵族为目标,还是追求名誉,都可以看出目前普遍存在的思路。正因为如此,有些人为了追求地位利益,或以争取地位为目的,或是培养自己的名气。故而有人说,上得台面善言谏,下得了台面说长道短,任其怎样都是令人悲哀的。
现在许多人谈论的话题不再是追求功业、以耕耘与战争为荣,而是关注利益和钱财。以利益为先,再以功业为重要的目标,没有哪位君王会拿钱财和利益放在首位,之后再讲功业。百姓谈论的利益,也不是因为利益本身而是优雅的。每天都有所付出,却无所得的人被称为“费用”,而不是“有利可图”。百姓对君王之所以感到满意,并不是因为君王让他们获利,而是因为君王轻财重民。但是现在却反过来,君王更关注轻财而没有考虑民生,使百姓的利益被置于不顾,即使有利益,他们也被遗弃。如果想让百姓不再负重远征,不再担心自己的生计,用利益为诱因,希望他们追求仁义并在其中发挥自己的功名,这就是正确的做法。然而,现在却是以争取利益与实现天下断利为首要目标,即使在仁义方面做的很好,也没有什么人会关心知道。这样了解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