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刑法修正案十一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迅速爆发。为了遏制病毒传播,国家实施了严格的防控措施。随着疫情的蔓延,不法分子也借机行凶犯罪。为了更好地防范和惩治疫情期间的违法犯罪行为,中国最高立法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20年6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

加强突发事件期间的刑事保护

刑法修正案十一第一章针对突发事件期间的刑事保护作出了明确规定。修正案规定,在发生自然灾害、疫情等突发事件期间,犯罪嫌疑人在逃期间内,公安机关可以依照规定采取相应措施,追捕犯罪嫌疑人。此外,修正案还对非法扰乱疫情防控等违法犯罪行为予以打击,以强化对突发事件期间的刑事保护。

加大对故意传染他人新冠病毒的惩处力度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故意传染他人新冠病毒的行为引起了社会极大关注。刑法修正案十一针对这种行为作出了相应规定,明确规定如果犯罪嫌疑人因故意隐瞒患者身份等手段,故意传染他人新冠病毒致人死亡的,最高可判 有期徒刑十年以上、无期徒刑甚至死刑,同时追究其民事责任。

对疫情期间不当言论予以惩处

疫情期间,不当言论有可能引发民众的恐慌,对疫情防控工作造成不良影响。为了保障疫情防控工作的顺利进行,刑法修正案十一规定,对恶意歪曲和造谣疫情数据、散布虚假疫情信息、干扰疫情防控等不当言论行为予以打击。犯罪嫌疑人在社交媒体平台等公共场所中,有意诋毁、污蔑、诽谤他人或组织,严重干扰疫情防控的,最高可判 有期徒刑三年。

加强对防疫物资的保护

疫情期间,医用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物资供应紧张。因此,不少不法分子借机炒作、囤积、哄抬价格等行为,从中谋取私利。刑法修正案十一规定,对于非法囤积、哄抬口罩等防疫物资价格等行为予以惩处。同时,对于擅自买卖选择性耗材、勾结防疫物资生产商、串通投标等行为也予以打击,以加强对防疫物资的保护。

刑法修正案十一的意义

刑法修正案十一的出台,充分体现了国家对疫情防控工作的高度重视,为遏制疫情、保障公共安全提供了有力法制保障。此次修正案的实施,将有效的加大对疫情期间的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对于维护疫情防控工作的秩序,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共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刑法修正案十一——增强国家安全意识,维护国家安全

2020年6月30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十二次修正刑法。

背景

面对国家安全面临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法律和制度安排,把维护国家安全纳入了国家治理的重要领域。刑法是国家安全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刑法修正案十一的提交,就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对国家安全的需求,加强打击和惩治危害国家安全犯罪的力度。

主要内容

一、对犯罪行为的定罪量刑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刑法修正案十一新增了多项罪名,如组织、策划、实施恐怖活动罪、危害国家安全罪、泄露国家秘密罪等,这些罪名的新增和原有罪名的修改,扩大了危害国家安全的法律适用范围,对打击犯罪行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此外,法案还对针对领域特定犯罪行为改变定罪标准的做法,做出了正式规定。

二、将网络安全纳入到维护国家安全的范畴。近年来,网络犯罪呈现高发态势。刑法修正案十一的提出,将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进一步加强。法律对于涉及国家安全的网络犯罪行为,给予了惩罚,如增设网络攻击、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罪,严格规范了网络犯罪行为的定性判罚标准,并规定对涉嫌涉及国家安全的网络犯罪行为,公安机关可以采取技术侦查措施。

三、加强外国间谍活动的防范。刑法修正案十一明确规定,外国情报机关、国际组织开展的间谍活动以及本国公民、组织与外国情报机关、国际组织合作从事的有关本国安全的间谍活动,都被纳入了刑法的打击范畴中。法案还规定,伪造、毁灭、转让国家秘密罪的量刑上限从死刑降为无期徒刑,符合国际上的惯例。

意义

刑法修正案十一是我国为保护国家安全,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的重要举措,从根本上强化了国家安全法治理念。这一修订给维护国家安全,打击危害国家安全犯罪以及防范外部威胁,增加了有力保障,有利于构建全社会共同维护国家安全的大安全格局。同时,这一修订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法律体系,使其更加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体现了我国对法治建设不断深化的坚定信心和决心。

总之,刑法修正案十一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持久的现实意义,是维护国家安全,构建法治中国的重要一步。

刑法修正案十一

2021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该修正案涉及多个犯罪行为的罚则加重、司法制度改革和法律术语明确等方面,下面将依次介绍。

犯罪行为的罚则加重

刑法修正案十一对多个犯罪行为的处罚做出了加重的处理。其中,对于“故意伤害罪”中的“致人重伤”的量刑从3年至10年提高到5年至15年;对于“强制猥亵、侮辱罪”中的“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猥亵、侮辱妇女或者儿童”的量刑从7年以下的有期徒刑调整为5年以上10年以下的有期徒刑。

此外,修正案还新增了“隐私侵犯”犯罪,明确规定任何人非法获取、出售、泄露他人隐私信息,或者以其他方式侵犯他人隐私权,情节严重的,将会面临3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的处罚。

司法制度改革

为进一步推进国家司法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刑法修正案十一对多项司法制度作了重要修改。

首先,修正案对“取保候审”制度进行细则化修改,对违反取保候审规定的人员设置了具体的罚则:情节较轻的,将会受到警告、罚款等处罚;情节较重的,则将会影响到案件的判决和执行结果。

此外,修正案还对“审判监督”进行了重要修改,明确规定人民检察院对于审判机关进行监督时,应当采取的干预措施包括抗诉、申诉、检察建议,还可以建议对当事人进行重新审查、补充审查或者重新评估等。

法律术语明确

刑法修正案十一对一些法律术语进行了明确的规范,进一步提高了刑法文本的准确性和穿透力。

例如,修正案对“公共场所”这一法律概念进行了明确,包括公路、商场、酒店、银行、车站、码头、公园、广场等。同时,对于“犯罪集团”这一法律术语的定义也做出了详细规定。

总结

刑法修正案十一的实行将规范了司法审判机制,加重对于犯罪行为的处罚力度,规范化了法律术语,从而提升了刑法文本的水平和权威性。这些修正内容都将有助于维护社会公正和法治秩序,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