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交通大学

兰州交通大学(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简称“兰交大”、“LZJTU”,位于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南滨河路88号,是教育部与甘肃省政府共建高校,也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和“111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国家级人才计划的实施单位。

学科专业

兰州交通大学设有13个学院,设有37个本科专业,覆盖了工、管、文、法、理、经、教育等学科。其中,有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甘肃省级重点学科6个,省级特色专业16个,博士学位授权类别14个,硕士学位授权类别75个。

师资力量

兰州交通大学有1,773名教师,其中教授、副教授占比81%,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79%,有22名受国家“千人计划”和“万人计划”支持,5名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长江学者等国家级人才称号,10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资助,是一支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队伍。

学科优势

兰州交通大学在工科领域具有较高的学科实力和声誉,尤以交通运输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机械工程、土木工程和轨道交通等为主打学科。

交通运输工程系是兰州交通大学的国家级重点学科,已经建立了较完善的教学和研究体系,其开设的交通运输工程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位均居国内一流水平;

电子信息工程系以电子信息技术及应用、通信工程、信息工程等专业培养高水平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

机械工程系是我国国家级示范性本科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现为机械工程)原有单位,具有70余年的历史和积淀,是兰州交通大学的特色优势学科之一;

土木工程系是一所有博士学位授权的学科,覆盖了建筑工程、土木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水利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等诸多领域,同时建有工业装备与结构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陇海铁路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科研机构;

轨道交通学院是中国西部地区唯一的以轨道交通为特色的学院,是国家级重点学院,以“管理、工程、安全”三大学科方向培养轨道交通高层次人才。

师生规模

截至2020年秋季学期,兰州交通大学在校本科生23,317名;硕士研究生5,057名;博士研究生1,145名,其中来自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1,685人。在全日制教师、全职研究生、本科生中梯队硕士以上人数占比超过70%。“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兰州交通大学的校训,学校以勤奋、求是、拼搏、创新的校风和积极进取、团结协作、勇于拼搏、开拓创新的校spirit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益。

校园环境

兰州交通大学校园占地面积330余亩,绿化覆盖率达60%以上,各类建筑总面积达132万平方米,其中教学楼、科研大楼、图书馆等现代化建筑150余栋,教学、科研、生活设施完备。校园内建有体育馆、游泳馆、健身房等体育设施,全国最长的人工泛河水岸长1.8公里,美丽的河畔校园环境和宜人的气候,为师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便捷、舒适的条件。

社会服务

兰州交通大学积极践行“立足西部、服务西部、创造西部”的办学理念,以建设交通大学、服务兰州为目标,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发挥积极作用。学校深入贯彻落实“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改变以往科研成果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对接的现象,以优秀的人才和先进的技术,推动学校与社会各项事业不断发展,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积极努力。

兰州交通大学

兰州交通大学位于甘肃省兰州市南关区,创建于1958年,是中国交通运输部、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并被列为“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等重点建设高校之一。

学校占地面积约389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16.3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超过290万册,校园环境优美,教学、生活设施齐全完备。学校拥有一大批优秀师资力量,目前有教职工22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1600多人,拥有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优秀专家。

学科和专业

兰州交通大学现有21个学院,涵盖了工、理、管、文、法、教育等多个学科领域,共有本专科生约3万人。学校在交通工程、土木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领域具有一定的学科特色和优势。

学校注重国际化办学,与美国波多姆大学、英国赫尔大学、法国南锡高等理工学院、德国雷根斯堡应用科学大学等多所国外高校开展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并进一步推进了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级人才。

科学研究

学校注重科学研究,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863计划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获得了多项重要科研成果和荣誉。学校拥有区域交通运输研究中心、城市交通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一批行业领域的科研平台和实验室。

学校积极推进技术转移和产学研合作,与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长期合作,共同开展智能检测与信息化技术,在铁路电气化领域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和技术优势。

校园文化

兰州交通大学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坚持融合中西文化特色,倡导“百折不挠、锲而不舍、勇攀高峰”的校训精神,形成了鲜明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内设立了井冈山、延安等众多红色教育基地,为学生们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提供了重要的教育平台。

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文体活动,加强身体锻炼和团队协作意识,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学校设立了学生艺术团、校刊社、广播电视台等多个文化艺术组织,为学生们创造了充分的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就业与创业

兰州交通大学注重学生的就业与创业,开设了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职业生涯教育,帮助学生规划职业规划、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学校具有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实习和就业机会。

学校设立了创业孵化中心,为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创业课程、创业辅导、资金支持等一系列创业服务,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

兰州交通大学

兰州交通大学(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创建于1958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甘肃省政府共建本科高校,是“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中国西北地区交通运输领域一所以工为主、工、管、经、文协调发展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

办学优势

兰州交通大学拥有工学、管理学、文学、经济学、法学、理学等6大学科门类,在道路交通工程、铁道运输工程、水运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工商管理、文化产业管理、外国语言与文化、数学、物理等领域具有较高的学科建设水平。近年来,学校实现了学科布局的调整与转型,力争成为交通工程、物流管理、文化产业管理等领域的知名高水平高校。

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教职工2500余名,其中教授近300余名,副教授500余名。学校拥有1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新增国家“万人计划”人选10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20人,甘肃省特聘专家、新世纪高层次人才等一批高层次人才。

学科建设

学校始终坚持“大工科”、宜工宜文、注重工科与人文社科的兼容并蓄和协调发展,走工程型、应用型、国际化发展之路,并在建设学科、培养人才、开展科研上不断取得新成绩。学校现面向全国招收博士研究生2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其中2个博士后流动站;硕士研究生7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覆盖工、管、经、文、法、理、教育等领域。

教育教学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倡导注重实践、注重创新、注重拓展、注重人文的教学模式,实行“十佳计划”——十佳教学、十佳课堂、十佳班主任、十佳生导、十佳学风、十佳学风等一系列学生素质教育计划。学校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构建了“本、硕、博”培养的教育体系,注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学校获批全国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

校园文化

学校注重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技素质,鼓励学生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学校形成了“扶贫工作、环境卫生、园艺文化、丰收文化”四大特色校园文化,提出了“三大素质、三大能力、三大宗旨”素质教育体系。学校不断拓宽学生的实践与就业渠道,加强与企业、地方政府、社会团体的合作,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学校建设

学校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一核(主校区)三区(吴起、同心、中川)”校园群布局为依托,对校园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教学与科研设备和信息化建设投入大力加强。学校先后完成了30余个校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大力推行数字校园、网络化教学等先进教学模式,打造了高品质的教学与科研平台,并在整个校园形成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未来展望

近年来,兰州交通大学随着各项工作的稳步推进和学校整体发展的不断壮大,学校综合实力日渐增强,办学规模和水平不断提升,已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具有重点优势的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将继续秉承“弘扬交大精神,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校训,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谱写新时代交通、物流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