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史的学习和教育。周恩来同志的一生,是为中国人民的幸福、中华民族的复兴和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光辉一生。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的历史使命的生动缩影。3月5日,是周恩来同志的生日。我们专门整理了周恩来的一篇关于如何学习党史的文章,在学习中缅怀伟人。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的幸福和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奋斗的艰苦而辉煌的历史。自1927年以来,从小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在党的核心领导岗位上工作了半个世纪。对于党的历史,周恩来是烂熟于胸;周恩来非常重视研究党史。
周恩来在谈到学习党史时,注重与工作实际相结合。很多时候,他也把自己投入到研究中。他通过自我呈现,很自然地说出了学习党史的心得和体会,可谓润物细无声。周恩来《关于学习党史的谈话》涉及为什么学、学什么和怎样学,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任何困难的情况下,我们都必须以至死不渝的精神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
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历经挫折不断崛起,历经磨难淬炼成钢。归根结底,千千成千上万中国共产党人心中的崇高理想和革命信念始终是坚定不移的,始终闪耀着炽热的光芒。这是中国共产党成功的精神密码。
学习党史可以使我们认识到树立和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对于党的事业的极端重要性。周恩来在确立自己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时说:“我所相信的学说必须保持不变,我决心为他宣传这一学说。”他说:“在任何困难的情况下,我们都要以至死不渝的精神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他自己说:“我从未对我的工作失去信心。”
周恩来率先垂范,鞭策自己和他人。他强调,在前进的道路上,不要因为一点挫折就气馁,要有坚定的革命精神。他指出:“一个难题解决了,新的难题又来了。共产党人就是为了不断克服困难,继续前进而存在的。怕困难不是共产党人的品质。”周恩来深谙生活辩证法和党的历史。他认为“一帆风顺不能磨炼人”。他强调:“我们的革命精神是从艰苦中得来的!”这种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周恩来指出:“今生今世的人,这个时代的人,多付出一点,就能为子孙后代享受社会主义的幸福。”
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革命精神融入并体现在为人民幸福、民族复兴和世界和谐而奋斗的过程中。正如周恩来所强调的,“我们应该把全部身心放在共产主义事业上,关心人民的苦难,考虑世界的前途”。
我们不能忘记人民的根本原则。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人民,就会失去生命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人民总理热爱人民。周恩来强调,学习党的历史,不能忘记人民。
在党的历史上,周恩来是较早使用“群众路线”概念的领导人。一九二九年九月,周恩来主持起草中共中央给红四方面军前委的指示信。在论述红军与群众关系的基础上,他指出筹款工作“应该走群众路线,而不应该由红军一个人去做”。“没收地主豪绅的财产,是红军的主要供给来源,但必须经过群众路线”。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10月,在会见来京的老根据地代表时,周恩来强调“下山,不忘故乡”,“忘了故乡,就忘了根”。周恩来的“本”是人民。
周恩来还和大家一起重温了党的历史:“我们来自人民,我们过去的胜利都是在人民的支持下取得的。我们不能忘记我们的根。”1959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溥仪等第一批特赦战犯时,再次强调:“人民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人民的胜利,革命的胜利,离不开人民英雄的浴血奋斗和奉献。周恩来强调“饮水思源”,学习党的历史要记住人民英雄。
新中国成立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出决议,为人民英雄建立纪念碑,并由毛泽东亲笔题词。周恩来亲笔题字:“三年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30多年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要追溯到1840年。从此,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周恩来非常重视题字。为了写好碑文,他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写碑文,前后写了40多遍,最后选了自己最满意的一篇。周恩来还亲自来到施工现场,询问纪念碑设计部主任刘开渠。
周恩来真诚地问:“怎么样?”刘开渠说:“我以前只看过你的题字,没见过你写这么多这么工整的书法作品。”周恩来的书法苍劲凝重,严谨大方,富于变化,体现了他不忘人民,用心讴歌人民英雄,庄严书写党的历史的真挚感情。
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的光荣。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了有别于其他政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周恩来反复强调并引用毛泽东的话,寄语大家要“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的光荣”。
1949年5月,周恩来在中国第一次全国青年代表大会上作报告时,专门号召青年“向毛泽东学习”。如何向毛泽东学习?就是通过学习党的历史向毛泽东学习,向毛泽东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为最广大人民利益服务的精神,“向毛泽东学习学风和工作作风,老老实实、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稳扎稳打、奋勇前进”。毛泽东的风格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的风格。
周恩来十分重视毛泽东的三大优良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并不断加以强调和发扬。
1964年10月,周恩来在歌舞史诗《东方红》的演出者大会上讲话时,阐述了党的历史。同时,他还要求在演出中突出我们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
他说:“不仅我们看到这三大法宝在1949年以前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而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五年后仍然如此。这就需要我们去分析,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情况,但基本原理还是一样的。”
纪律严明是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周恩来特别强调党要有铁的纪律。他指出,毛泽东同志说,我们党是“一个有纪律的党,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起来,采取自我批评的方法,和人民群众保持联系”,“毛泽东同志把纪律放在第一位,这不是偶然的。因为这是决定党能否坚持革命,战胜敌人,争取胜利的首要条件。”
把知识和经验留给后代。
欲知大道,必先造史。党史承载和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了解历史才能爱党,了解历史才能爱国。
周恩来强调:“为革命而奋斗的历史是别人抹杀不了的,除非你自己消灭它。”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党史,重视党史的叙述、编纂和书写。
鉴于党史资料是记录和反映党的活动和历史进程的重要载体,是编纂和研究党的历史、系统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的源泉,周恩来高度重视并亲自抓史料的收集和利用。
1959年4月,他号召60岁以上的CPPCC会员写回忆录,记下他们的经历、故事和轶事,为编纂历史提供材料,“把知识和经验留给后人”
周恩来强调,“如果我们不密切关注它,一些史料将不会被收集”。研究党的历史,不能简单化、标签化,还要研究它的反面。周恩来说:“我可以为任何想写蒋介石历史的人提供一些信息。在两次国共合作期间,我和他有过多次接触。揭露旧事,让后人知道旧根,历史才不会被割断。”他说:“历史是曲折的。我告诉过你,蒋介石是最好的反面教员。蒋介石集团大有文章可写。”
周恩来强调,要全面地、历史地、辩证地看待和分析党的历史。比如关于毛泽东的研究,周恩来认为:“学习毛泽东,要全面学习他的历史发展,不要只看今天成就的伟大而不看历史的发展。”
他指出:“毛主席是从几千年的历史经验教训,近百年的革命运动,近三十年的直接斗争中成长起来的人民领袖。我们大家都应该从这个方面来看待毛主席的历史发展。”
例如,关于中共六大,周恩来不仅肯定了他对革命的性质、动力和前途的认识是基本正确的,而且特别指出了他对革命的中心问题和革命形势不平衡发展的认识是不足的。
再比如,关于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毛泽东认为两头好,中间不好。周恩来进一步具体指出,“共产国际存在了二十四年,从成立到解散有三个八年”,平均每八年为一个时期——1919-1927年为初期,1927-1935年为中期,1935-1943年为后期。中间的差别也不是没有可取之处。“这个评价是全面客观的,经得起历史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