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民族独立之路坎坎坷坷。他们先是在“圣雄”甘地的领导下,几十年如一日地倡导着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然而却在一朝用暴力的方式颠覆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关于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成果几何?人们说法莫衷一是。不过纵观印度30年的非暴力抗争路程,付出了血与泪的惨痛代价,却丝毫没有动摇英国的统治大厦。单凭这一点就可以说,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是极为有限的。那么身为国大党的领导人,“印度国父”甘地为何自始至终坚持着非暴力不合作呢?

甘地像

美国独立战争后,印度成为了英国殖民者最大的沃土

英国在美国独立战争后,失去了对北美地区的掌控,因此印度一跃成为了英国殖民统治的至宝。英国殖民者在美国独立战争中意识到,暴力和压迫的殖民统治终将会反噬自己,为了不再失去印度这一块沃土,他们便在印度地区减轻了压榨手段。一系列由英国人倡导的文明政策,就在印度土地上开了花。例如禁止残杀婴儿、禁止殉葬等等。并允许一大批印度官员进入到政府统治当中。面对如此文明的制度,印度人民便对英国殖民者产生了强烈的幻想。

自英国占领印度之始,英国便将自己的文明播洒到了印度的土地上。他们鼓励印度上层的社会精英去英国留学,因此印度的精英们长期饱受西方文明的洗礼。而对抗和暴力的产生往往是基于一种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因此受到西方文明潜移默化影响的印度社会精英们,对于以种姓制度、殉葬制度组成的印度文明弃如敝履。这就使得印度人对自我民族的认同感并不十分强烈,像甘地这样的社会精英,对人文主义气息弥漫的英国,怨恨程度极为有限。并且印度的民族独立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工农武装起义,印度的民族独立是资产阶级领导的,它与英国统治者在本质上来说是一丘之貉。

印度人民进入到政府

以德报怨和基督文明的影响

1869年甘地出生,他自小跟随父亲虔诚地信奉着印度教。印度教提倡非暴力、宽容和以德报怨的思想。这些耳濡目染的教义,就构成了甘地一生政治运动的基调。就像德国心理学家卡伦·霍妮说的那样,人在幼年时代的教育熏陶,构成了影响人一生的潜在素质。正是印度教这种以善惩恶的思想,使得甘地与非暴力紧紧地绑在了一起。

印度教

甘地中学毕业后,远渡重洋,考进了英国的伦敦大学。在伦敦期间,他潜心钻研《圣经》。基督教中对恶人的宽容与忍让精神,与扎根在甘地心中以德报怨的思想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于是一套通过和平不抵抗方式来取得民族独立的思想种子,便在甘地心中渐渐萌发了。后来这一埋藏在甘地心中宝贵的种子,还找到了自己的一块试验田。

1893年甘地大学毕业,来到了南非担任法律顾问,南非亦属于英国的殖民地。当时印度的许多人民或通过移民,或被英国统治者驱赶到轮船上,来到了南非。面对印度人在南非遭遇的屈辱待遇,一向忧国忧民的甘地便率领着南非的印度人民,开始了反抗英国殖民统治者的斗争。他在南非主要采取两种战略反抗措施,一种是消极的抵抗,另一种是斥诉英国人的法律。

《圣经》思想与印度教义互相酝酿出的种子,终于长在了南非这块土地上。这是甘地非暴力不合作思想的初次试验。他在南非创办学校和报社,在言论和思想上抵制英国殖民,同时用罢工、请愿、绝食等非暴力方式与英国当局进行斗争。非暴力不合作思想第一次获得了实践的沃土。

年轻的甘地

高洁的品质找到了同道中人

正是因为根植在甘地思想中的印度教教义,使得他成为了一名道德至上主义者。但凡触及到一丝一毫的暴力,他便会产生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抵触。例如甘地在临死之时宽恕暗杀自己的人;禁止在非暴力团体中出现任何的暴力抵抗行为。哪怕是敌人,在甘地崇高的道德面前,也会感觉到无比的羞愧。例如甘地在离开南非时,与他殊死对抗多年的南非总督史慕斯将军亲自为他践行送别,甚至在甘地70多岁时,史慕斯还感慨:上帝给我安排了这样一个对手,实在是我的荣幸。甘地的崇高人格在世界上并非孤零零一个人,他在后来就遇见了自己的同道中人——列夫·托尔斯泰。

甘地与托尔斯泰二人互有书信来往,互相鼓励和促进。甘地从托尔斯泰的著作中领略到了博爱无限的可能性,托尔斯泰也密切关注着印度的民族独立运动,并对甘地的行为表示赞扬和敬重。正是在这位俄国大文豪的鼓励下,甘地更加坚信自己非暴力思想的正确性。

列夫·托尔斯泰

非暴力不合作,最终成效几何?

在上述种种原因的促使下,甘地坚信自己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1915年甘地回国后,便开始大肆宣扬自己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并一度获得了国大党的支持。一战时期甚至为支援英国的欧洲战场,印度派往欧洲150万援兵以及500多吨物资。后来甘地把自己打造成一副衣衫褴褛的苦行僧模样。非暴力不合作在甘地的领导下,如火如荼地开展着。绝食、罢市、集体忏悔的行为在当时的印度随处可见。甘地就是不愿意和英国真刀真枪地打上一架,甚至一旦出现擦枪走火的行为,甘地便不惜性命地上前制止。这种一味的委曲求全,最终却只换来了英国的暴力和冷眼旁观。英国殖民者一次次拿起棍棒枪支,殴打射杀这些非暴力者。其中最惨不忍睹的一次,便是著名的阿姆利则惨案。丘吉尔后来还在电话中诅咒甘地快点去死。甘地也因为非暴力运动,多次被英国当局抓捕归案。

阿姆利则惨案油画

在甘地身陷囹圄时,群龙无首的非暴力者便采取了以暴制暴的方式,攻打英国警察、焚烧英国邮局、拆毁英国修建的铁路,越来越多的印度民众不再相信甘地的那一套了。1948年,79岁的甘地被印度教徒暗杀,他在临死之时举目无亲,身边只剩下零零散散的几位追随者。而反倒是1945?1946年之间,发生的印度人民武装反抗起义,使得英国的殖民武装迅速撤离了印度。非暴力的种子最终还是在印度的土地上开出了暴力的花朵。

甘地之死

结语:

从道德的至高点看,甘地可谓一片赤子之心。但是一味的退让,终究会助长暴力者的嚣张气焰。虽然以暴制暴会导致更多的流血和牺牲,但是不采取这样的做法,民族的独立终究永远无法得见天日。其实当时除了印度以外,世界各个被殖民地区都对殖民者都采取过妥协的态度,这种深扎在资产阶级中的软弱性,是每个取得民族独立的国家都经历过的。比如说清朝末年的中国和与甘地同时期的南非。但是大多数国家在妥协的希望无果后,便会走上武装的道路。而只有甘地,在长达30余年的非暴力运动中,一次次受挫,却又一次次站了起来,继续高举非暴力不合作的大旗。从这一角度看,他确实是一位可敬又可爱的“圣雄”。

参考文献:

《印度史》

《非暴力不合作》

《甘地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