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体育学院(Shenyang Sport University),简称“沈体”,是辽宁省属的体育类本科院校,由国家体育总局与辽宁省人民政府共建,辽宁省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

学校原名东北体育学院,创立于1954年,1956年更名为沈阳体育学院。2001年,由辽宁省教育厅主管。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占地面积1688亩,建筑面积30.66万平方米,其中雪上运动中心(白清寨校区)占地757亩,图书馆藏书95万余册;设有13个教学训练与学术研究机构,13个本科专业,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二级学科6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图书馆藏书92万余册;有教职工700余人,全日制在校生6000余人。

历史沿革

1954年,东北体育学院成立,由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和东北人民政府举办;校址确定在沈阳北陵原东北大学体育场旧址周围区域。

1955年,竞技指导科(原东北体训班)划出学院建制。

1956年,更名沈阳体育学院。

1958年,划转辽宁省政府领导,由辽宁省体育运动委员会主管。

1960年,设立体育系和运动系;不久运动系划出学院建制,但保留运动系(或沈阳体育学院分院)名义至1984年,成为辽宁省运动技术学院的前身。

1963年,由辽宁省高教局直接管理,省体委业务指导。同年省属沈阳市体育学校中专并入。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停止招生至1971年。

1969年,迁往辽宁省北镇县青堆子农场,次年陆续迁回沈阳原址。

1980年1月,隶属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设立附属竞技体校。

2001年3月,实行国家体育总局与辽宁省政府共建、以辽宁省政府为主的管理体制;管理方式由省教育厅与省体育局共管、以体育局为主。

2004年9月,学院白清寨雪上运动中心全面建成,投入使用。

2006年12月,学院迁入新校区。

2017年1月,沈阳体育学院入选辽宁省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

院系设置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有13个教学训练与学术研究机构,开设本科专业13个。

教学单位

专业

体育教育学院

体育教育

运动训练学院

运动训练

武术与舞蹈学院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舞蹈表演

运动人体科学学院

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康复、应用心理学

管理科与新闻传播学院

公共事业管理、体育经济管理、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市场营销、

社会体育学院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休闲体育

学科建设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是国家首批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和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体育学一级学科下设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体育管理学、运动康复学6个二级学科。学校同时拥有全日制(非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学校被列为辽宁省“国内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体育学学科入选辽宁省“国内一流学科”重点建设学科名单,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体育学位列全国B+

类别

名称

辽宁省重点建设一流学科

体育学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体育学

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

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体育管理学、运动康复学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

体育、新闻与传播

师资力量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有教职工700余人,教师中5人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荣誉奖章,1人为国际体操联合会执委会和技委会委员、亚洲体操联合会蹦床技术委员会主席兼执委;1人获全国最美教师,1人获辽宁省最美教师;有“辽宁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辽宁省高校创新团队2个,“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省特聘教授2人,省优秀专家1人,省教学名师11人,省优秀教师5人;4人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7人入选“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第一层次”,8人入选“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支持计划”,4人入选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百人计划”,2人被确定为国家体育总局“精英教练员双百培养计划”资助对象,1人入选沈阳市高层次人才杰出人才(B类),3人入选沈阳市高层次人才领军人才。

类别

姓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荣誉奖章获得者

牛雪松

全国体育事业突出贡献奖

纪冬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张贵敏、李杰凯

“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专家

董传升、邹德新、杨雪、姚瑶

辽宁省特聘教授

董传升、邹德新、衣雪洁

辽宁省优秀专家

邹德新、董传升、陈洪彬

省教学名师

张日辉、曹继红、赵秋菊、于秀、姜娟、邹本旭

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第一层次

邹德新、董传升、程文广

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支持计划

崔鲁祥、宋铁男、刘元国、程文广

辽宁省级教学团队

田径教研室、体育教育学教研室、篮球教学团队

资料来源:

备注:名单不完整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专业1个,省级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示范专业6个,省级向应用型转变发展示范专业2个,省级向应用型转变发展试点专业5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3个。拥有1门国家级一流课程,70门省级一流课程,1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4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6门省体育优秀课,1门省级公共艺术课。

类别

名称

国家级特色专业

运动训练、运动人体科学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

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

野外生存活动指南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体育经济与管理、新闻学

省级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

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等

省级示范专业

民族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人体运动科学

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省级向应用型转变发展示范专业

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省级转型发展试点专业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休闲体育

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

运动训练等

省级精品课程

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田径、篮球、武术、体育、足球、排球、乒乓球、管理学、健美操、体育概论

资料来源:

科研成果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十三五”以来,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26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3项,获批国家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4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26项,承担国家体育总局科技服务项目51项;发表高水平论文(SCI、SSCI、EI、A&HCI、CSSCI、CSCD)3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60项。 [

科研机构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运动智能与健康科普基地是首批国家体育科普基地,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项目技术诊断与机能评定重点实验室是东北地区最大的体育专业综合性研究与开发实验室,学校运动生命科学馆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运动生命科学馆,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是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北亚体育研究中心是辽宁省高校新型智库,辽宁省体育产业经济与公共政策研究基地是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和辽宁省重点新型智库,体育主动健康研究院、沈阳体育学院-韦德伍斯校企合作健身产业研究院是辽宁省教育厅校地校企研究院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图书馆馆藏书95万余册,电子图书24.6万册。购买各类在线数据库5个,分别为CNKI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中国优秀硕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读秀学术搜索、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体育咨询网、运动科学全文数据库(EBSCO SPORTDiscus with Full Text);自建了《沈阳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论文数据库》和《精品课程教学参考书数据库》

学术期刊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创刊于1982年,是由沈阳体育学院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体育类学术期刊;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刊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全国高校社科精品期刊。主要栏目有“学校体育”“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等。

合作交流

据2020年1月学校官网,学校与俄罗斯、美国、丹麦、法国、英国、韩国、泰国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三十多所大学和体育组织建立了交流关系,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列斯加夫特体育大学合作举办休闲体育专业本科教育项目。

形象标识

  • 校徽

圆形。由学院象征图形符号、校名标准用字和校名标准英文组成,中心是处理成圆形的学院象征图形符号,外层环绕校名标准用字和校名标准英文,红白两色。用于各种公共展示(例如悬挂、印制证书、公文用品、印刷品等),也可制成徽章供佩带。

  • 校名标准用字(辑毛体)

  • 象征图形符号

象征图形符号是形象标志的核心要素,可以围绕该要素进行延伸、拓展和再创造,以丰富形象标志的表现力。象征图形符号的造形是一枚红色印章,上面用阴文大篆体篆刻现代汉字——“体”。其含义是:

1、“体”字:体现我院“以人为本,以体为本”的办学理念。

2、用大篆体篆刻现代汉字:体现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显示我院的国别归属,还含有推陈出新,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意义。

3、右上半部状若健美运动员形象:既标志出学校的办学特点,也象征着师生员工对尽善尽美的追求。

4、印章图形:传达出承诺、诚信、责任等意味。

5、主色调:国旗红。代表着对国家的忠诚和拼搏进取、激扬向上的体育精神。

精神文化

  • 校训

厚德、博学、弘毅、致强。

厚德:语源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为有大德、心胸宽广、重公轻私。用于校训,意在反映学校重视塑造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教育理念,突显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博学:语源自《礼记·中庸》:“博学之,审视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为学识渊博、知识丰富。用于校训,意在引导师生夯实知识基础,优化知识结构,博采众长,探索新知。

弘毅:语源自《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意为君子必须抱负远大、坚强刚毅,因为自己责任重大,道路遥远。用于校训,意在引导师生塑造具有使命感的人格,勇于担当,奋发有为。

致强:致,意为求得、达到。强,意为优越。用于校训,意在倡导“更快、更高、更强”,引导师生勤学苦练,刻苦钻研,锲而不舍,追求卓越。]

  • 校歌

《我们集合在沈阳体育学院》

荣誉表彰

时间

奖项名称

2022年

沈阳体育学院团委被授予2021年度“辽宁省先进团委”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