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2021年7月,河南遭遇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致使1000多万人受灾。

一时之间,全国人民心系河南,无数物资和捐款涌入受灾地。

然而,同样是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水灾。

1975年8月的那场特大灾情,面临的却是比这更加残酷且艰难的绝境。

在那场灾难中,2.6万人在水灾中丧生,三百多万人流离失所,千万人受灾。

房屋被毁,良田被淹......

到处都是一片凄惨的景象。

这场水灾,给全国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时至今日,仍有亲历者难以忘怀......

突如其来的水灾,伤亡惨重

1975年8月,正值炎夏,河南省驻马店市的村民们感到酷热难耐。

当时,地方政府已经陆续在组织抗旱工作。

村民们日夜期盼着能有一场大雨,灌溉田地里的庄稼。

但谁也没有想到,这场大雨来得那么突然,那么残酷。

瓢泼般的大雨一下就不肯停。

8月4日,3号台风从大西洋的上空一路向北,抵达了河南省驻马店地区。

台风一至,顿时天色大变,乌云滚滚,大雨倾泻而下。

在院子里纳凉的村民们,眼见要下雨了,都兴奋地跑进屋子里拿出脸盆、瓦罐准备接水。

雨下了下来,空脸盆很快接满,随后是屋前摆放的大水缸,不一会儿也满了。

原本兴奋地等待着雨水的村民们,渐渐察觉到了不对。

雨下得太大、太久了,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停。

他们此时不会想到,不久之后,他们将要在这场大雨带来的洪水中挣扎逃命。

大雨从8月4号一直下到了8月8号,历时五天。

连续几天,暴雨下个不停,就连村里的老人也没有见过这样的场景,不仅没见过,连听也没听说过。

雨下得太大,像瓢泼一样,隔几步路就看不清人影,大家都不敢出门。

到了晚上,雨还不见停,大人们都不敢睡觉,不知道明天将面临着什么。

很快,原本如同甘霖一般的雨水开始泛滥,就连村民家中都开始进水了。

为了防止家里被淹,大人小孩齐上阵,拿着脸盆、锅瓢,把水一盆一盆往外舀。

可是,灌水的速度太快,屋里很快还是积了水。

据亲历者回忆,原本村附近的林子里鸟雀满山满坡,暴雨停了之后,虫鸟都绝迹了,地上全是死麻雀。

可见雨量之大,不仅对人,而且对当地生态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雨下得太大,原本修建来蓄水防洪的水库很快就支撑不住了。

从5号起,驻马店区内的水库就陆陆续续开始溢水,到后来,几乎全都决堤了。

泛滥的洪水奔涌而下,将原本肥沃的土地淹成一片沼泽。

这场特大洪水主要发生在淮河流域的洪汝河、沙颍河上游及长江流域的唐白河上游。

位于汝河上游的板桥水库,是一座大型水库,控制流域面积762平方公里。

暴雨发生后,板桥水库的水位不断上涨。

8月7日深夜,进库洪峰流量达到17000立方米每秒。

而板桥水库最大泄洪量为1720立方米每秒,超过了承载量近十倍。

到8月8日凌晨,最高水位达到了118.09米。

板桥水库的堤坝再也支撑不住了。

水库中的水慢慢溢过墙顶,又后退到防浪墙,然后,猛地冲刷墙体。

最后,在最大坝高处一个河槽段决口了,水库大坝轰然倒塌。

巨量洪水倾泻而下,坝下游至京广铁路 50 公里长的汝河两岸、城镇、村庄遭受毁灭性灾害。

更令人感到害怕的是,板桥水库的决堤只是其中之一。

在驻马店区域内,有着大大小小数百座水库,先后都决堤了。

全区东西 300 公里,南北 150 公里,60 亿立方米洪水疯狂漫流,汪洋一片。

洪水所到之处,瞬间席卷了一切。

逃生的人们哀嚎片野,不知多少人被直接卷入滔天洪流之中。

灾害过后,有些亲历者分享了他们的亲身经历,骇人听闻。

遂平县有个叫吴桂兰的。

她被突然袭来的大浪托起后,瞬间掀了出去。

忙乱之中,吴桂兰抓住了一张秫秸箔,就随水飘走了。

还有一个叫魏长河的男人。

他抓着一枝藤萝在洪水中随波逐流,被冲到了遂平县,得救后身上的衣服被撕得稀烂......

一路上,到处都是哭嚎声,求救声。

但是,在这种危难时刻,谁也顾不上别人。

求生的本能让他们抓住身边一切能抓住的东西,只求不要被洪水卷走。

不少人亲眼看见自己的亲人消失在洪流之中,却毫无办法。

人在这种天灾之中,显得无比渺小,能不能活,只能看运气。

不仅是人,就连房屋、树木、重大器械也难以幸免。

洪水量大的地方,所过之处,几层高的房屋也瞬间被冲倒。

数百年的高大树木,被连根拔起,卷入洪流之中,被带到15公里之外。

板桥水库下游是京广铁路。

当地火车站内一段50吨重的车厢,被冲走5公里,铁轨都被扭成了麻花。

铁路以西沿线累满了尸体,层层叠叠,惨不忍睹。

板桥水库和石漫滩水库是在深夜决堤的,村民们根本来不及躲,就被卷走了。

汝河大桥前前后后堆满了尸体,淹死的、撞死的不计其数,很多都残缺不全。

站在高处,举目四望,到处都是一片汪洋大海。

原本的住宅区,也看不到一间房屋,只看得到水面上漂浮着的,人和牲畜的尸体。

当时天气炎热,这些尸体很快就腐烂了。

到处弥漫着一股冲天的臭味。

这些都是不幸的牺牲者。

然而,此时最重要的,是要将还活着的人救援出来。

抢险救灾,炸开堤坝放水

水灾发生后,立刻惊动了中央。

全国各地迅速动员起来,投入到抢险救灾工作中。

河南省委于8月13日召开了地直单位负责人大会,宣布成立驻马店地区抗洪抢险救灾指挥部。

并下设物资调拨组、交通运输组、医疗卫生组、灾民安置组、空投调度组和部队联络组。

由于洪水的破坏,地面通讯全部失效。

不少灾民困在洪水之中,无法得到救助。

这些灾民,首要的就是要填饱肚子,活着等待洪水褪去和救援到来。

因此,空投食物成了当务之急。

各县建立了接收空投物资的领导小组,由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标记空投地点,接收空投物资。

从8月8日至8月28日,全区共设有投放点81个,飞机飞行1668架次。

投放熟食超过250万公斤,其他还有粮食、食盐等。

对于灾民来说,这些从天而降的食物帮了大忙。

当时不少人都饿到吃病死的牲口了。

饿死、病死的也不在少数。

有村民回忆说,饿了两三天了,眼看就要不行了,天上的飞机开始扔馍。

馍包掉在不远处的水里,青壮年去拉回来,再分给大家。

这样,大家都有一口吃的,才算缓了过来。

其他救援工作也在同步进行。

但是,洪水不退,逐个救援也只是杯水车薪。

当时有500万人受到严重水灾,亟待救助。

100多万人还困在洪水当中。

在这样的情况下,必须有人做决策,将洪水引流,才能使更多人得救。

8月12日,中央慰问团的专机抵达了李新店军用机场。

慰问团领导是国务院副总理纪登奎、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乌兰夫。

在地方政府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慰问团乘坐直升飞机视察灾区。

纪登奎

从高空看下去,视察的汝南、平舆、新蔡、上蔡和西平县的范围内,几乎全是一片汪洋。

“汪洋”之上,零零星星凸起几座“小岛”。

纪登奎指示驾驶员将飞机降落到离地面50米处。

靠得近了,才看得清。

那些“小岛”上密密麻麻都站满了人。

随心人员看着这种情况,都忍不住湿了眼眶。

中央慰问团到驻马店后,立刻听取了地委领导的汇报。

听了汇报后,慰问团一致认为,必须尽快排除洪汝河平原的积水。

随后,河南省水利厅副厅长兼总工程师陈惺做了汇报,并提出了炸开小洪河和洪洼堤道,分流泄洪的建议。

但是,当时上游已经成灾,如果决堤放洪,势必导致下游也会淹水。

如果做好准备再决堤,不会造成人员伤亡,只是会对田地和庄稼有影响。

一直在静听汇报的纪登奎这时说:“不用再讨论了,我们的任务是救人,为了救人,多淹地也是值得的。”

紧接着,中央来信,要河南省委的人上北京开会作汇报。

到了北京,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水利部部长钱正英和军委的成员一同听取汇报。

陈惺介绍了驻马店的灾情情况。

李先念最终做出决策:“为了救人,你们说炸哪里,我都同意。”

紧接着,李先念又指示钱正英起草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联合命令,要求武汉军区和驻南京附近的舟桥部队赶赴现场,执行爆破任务。

得到了李先念的命令,陈惺等人立刻返回了驻马店,开始准备炸堤泄洪。

纪登奎决定组成泄洪指挥小组。

由沙风任组长,盖国英和陈惺为成员,武汉军区领导人负责执行排水任务。

在会上,纪登奎严肃地说:“如果水库出问题,我们就下地狱,绝升不了天堂。”

任务重大,关系着数百万人的性命,大家心情都很沉重。

陈惺

经过两个昼夜的不懈努力,爆破任务终于全部完成,泄洪后,水位迅速下降。

被围困的灾民得救了。

虽然泄洪导致多淹了17万亩耕地,但是由于事前准备得当,没有再造成其他损失。

洪水褪去,灾民的安置工作正式启动了,这又是另一项大的工程。

不过,接下来,我们要谈一谈,为什么这场洪灾会如此凶险,让人措手不及。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场灾难?

这个问题,最主要还是与当地河流分布有关。

由于黄河和淮河支流都经过驻马店地区,此地河系极为发达。

大大小小的河流多达100多条。

其中,洪河和汝河流域面积最广,之流众多。

而且它们的走向都是由西北至东南,上游为浅山区,下游地势低洼。

一旦发生大规模降雨,下游就会难以承受排水压力,造成河流和水库决堤,导致洪灾。

3号台风导致的这场降雨,三天内降雨量达到了1422毫米。

而这个地方年平均降雨量为900-1000毫米。

强降雨远远超过了平均水平,水灾一触即发。

驻马店境内大大小小数百座水库、两个滞洪区在短时间内相继溃坝,数十亿立方的洪水奔腾而出,将这片土地淹没殆尽。

总共有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淹没,受灾人口达500多万。

其中,有100万人被围困在洪水之中。

造成的损失难以估量,至少超百亿。

更重要的是,灾后重建也迫在眉睫。

房屋建造、洪水过后的传染病、各处基建、耕地问题......都是大家要解决的问题。

事实上,导致这次水灾的主要原因是3号台风。

但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不容忽视。

其一是历史遗留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淮河流域就爆发了一次大水灾。

彼时,中央立刻出台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政策。

在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下,治淮行动开展得如火如荼。

作为灾情频发的地区,驻马店被当做重点对待。

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驻马店地区建立了4座大型水库、7座中型水库、157座小型水库。

此外还有170处罐区,配套机电井多达3万多座。

“75.8特大水灾”中决堤的石漫滩、板桥、宿鸭湖等水库,都是在此期间修建的。

然而,当时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对于水库的修建,基本只看数量,在质量上缺少保障。

再加上我国那时候生产力水平也确实不高,缺乏水利水文资料,水库的设计标准偏低。

以板桥水库为例。

它的设计洪水频率只有1%,即按百年一遇的洪水水位来计算的。

此外,政府在1955年至1956年期间对板桥、石漫滩两个大型水库进行过扩建加固。

但没有因地制宜,而是照搬苏联标准。

最终导致这些水库在暴雨中全部垮坝,宣泄的水流造成了无数损害。

其二是生态环境的改变。

建国后,国家物资匮乏,人口却急剧增长起来。

且大部分群众文化水平较低,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不够。

为了养家糊口,靠山靠林的人民基本都会砍伐林木。

或是用来当柴烧,或是挑去卖钱。

尤其是“大炼钢”时期,农村的土窑烧了不知多少木材,炼出来一堆废铁。

驻马店地区也是如此。

数百年的高大林木被无休止地砍伐。

生态环境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没有森林植被蓄水拦水,降雨量一多,山上的水都急速涌入水库中,为决堤又增加了一份风险。

其三,是当时对防汛的预备工作做得不到位。

在当年汛期来临时,部分领导还是像往年一样,大搞“糊弄学”,玩文字游戏,做表面工作。

“当前形势大好,对做好今年防汛工作十分有利。”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兴利除涝两手抓”等官样文章层出不穷。

实际上,防汛工作会议上传达的指示,基本没有落实,也无人监督。

大雨连下数天,在开闸放水的问题上始终不敢做出决断。

种种原因,致使最终洪水漫天,损害了无数人民群众的生命及财产。

后记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如今,我国在抢险救灾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完善的应急措施。

相信像“75.8特大洪水”那样的灾情,再也不会重现。

参考文献

毛雪莉. 河南“75·8”水灾救助中的地方政府研究[D].郑州大学,2016.

陈惺.驻马店“七五八”特大水灾抢救工作回忆[J].协商论坛,2019,No.412(07):51-54.

杨洁慧. 驻马店“75·8”水灾及救助研究[D].河南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