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点右上方的“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还能及时阅读最新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2008年8月20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在北京医院缓缓停止了呼吸,走完了他87年的传奇人生,在场医护人员无不是痛哭失声。

他就是为国奉献一生的华国锋同志,生前,他为中国人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死后,人民也对他抱以巨大的悲痛和哀思。

党中央也很快做出了反应,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葬礼,然而,这场葬礼前后,却发生了四件谁也“没想到”的事情。

弃笔从戎

华国锋同志的去世,给整个中国都带来了巨大的悲伤,纵观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家与人民牺牲奉献,谁知却未能得享百岁高寿,实在是让人心痛。

华国锋原名苏铸。

1921年2月16日,他出生于山西交城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

虽然家里拮据,但他自小就聪慧而有志气,父母长辈们都对他寄予厚望,因而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父母还是奋力送他进入学堂。

在学堂中,华国锋学习到的不仅是文化知识,还有影响他一生的共产主义精神。

他经常在学堂如饥似渴地阅读那些偷运过来的红色小册子,并从中深切地意识到,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救中国。

1937年,华国锋刚从学校毕业,就怀着饱满的热情投身进了各项革命活动中去。

在此期间,他近距离地接触到了共产党员,并对他们的进步思想极为感佩。

隔年,他就不顾危险,毅然决然地参加了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这个红色爱国组织,他们组建了一支抗日武装游击队,与日军进行正式交火。

华国锋没有退缩,他放下笔扛上枪,轰轰烈烈地与日军开始了交战,为表决心,他还将名字正式改为了华国锋,意为“为中华效力的先锋”。

自此,他在革命的道路上一去不回头。

1938年10月,华国锋正式加入共产党,成为一名党员。

这一年,华国锋只有17岁,青春正好的年纪,他顶着炮火,冲锋在交城卦山游击战的最前方,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

他作战勇猛,指挥若定,带领游击队发动了大大小小百余场战争,杀敌颇多,极大地稳定了当地的局势。

因此华国锋深受组织的看重,自1940年开始,他先后担任了交城县牺盟会秘书、抗日救国联合会主任等职务。

此时,各地的土地改革正进行的如火如荼,交城也不例外。

华国锋作为指导者坚定地贯彻了党中央的指示,深入民众,了解他们的诉求,打土豪,分田地,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为日后山西全境的解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9年,中国全面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华国锋激动得热泪盈眶,对于工作的热情也越发地高涨。

不久后,他就被党中央调往中共湖南省湘阴县任县委书记。

时年28岁的他已经有了相当丰厚的工作经验,老成熟练地将当地的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的同时,深入民间,考察当地的具体状况。

并据此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华国锋的努力取得了相当不错的后果,毛主席对他相当欣赏。

因此自1956年开始,他就辗转于湖南省各地,带领人民开展湘潭地区农业合作化运动,在此期间,他也从县委书记升任到了副省长、省委第一书记等职。

1971年,华国锋同志正式被调往中央,他的老成稳重使他在岗位上取得了相当优秀的成绩,仅仅四年后,他就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被周总理亲自带在身边培养。

1976年1月8日,周总理与世长辞,中央悲痛的同时也不能放松工作,于是在毛主席的主持下,华国锋暂代总理之职。

其间,他带领国家和人民挺过了毛主席逝世的悲痛,联合叶剑英等同志在特殊时期恢复了国家正常的秩序。

然而,华国锋却在此时急流勇退,1981年6月,随着一句“应该把更多的机会留给年轻人”他正式辞去中央的种种职务。

革命一生,赢得四个没想到

1981年华老虽然退休了,但是此后的时间里他依旧时刻关注着国家与人民的形势。

他每天都要读书看报,准时地关注《新闻联播》,了解国内的大小事宜。

新闻上的杂交水稻获得了丰收,国家GDP上涨,总体实力越来越强……都是能让他开怀大笑的事情。

当然,在看到灾难的报道时,华老也忍不住伤心。

2008年汶川发生大地震,死伤无数,他悲痛万分,捐钱捐物,只愿灾区人民能尽快从伤痛中走出来。

不过,华老做好事从不留名的,退休后他就一直处于这种宁静淡泊的状态,他从不追求锦衣玉食宝马香车,一日三餐粗茶淡饭就足以让他惬意。

为了节省,也是为了打发时间,华老还特地在院子里开辟了一个菜园,结出来的瓜果蔬菜,除了自用之外,还会分发给亲友和警务员。

华老不仅自己生活得简朴,还要求家人们同样如此。

他从不让家人依仗着自己的名声谋取什么好处,常常把“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属于人民的!”这句话挂在嘴边。

不过,正是华老这前半生奋勇杀敌,肃清国家风云,后半生不忘民众,关切民生,把革命精神深刻家族骨血里的为国为民精神。

才造就了他去世后那令人意外的葬礼。

2008年8月20日,华老因病在北京逝世,中央为其筹办了葬礼,然而,在葬礼上,却发生了四件谁也“没想到”的事。

第一件“没想到”的事,就是华老的葬礼场面之盛大隆重。

当时正值北京奥运会期间,中央上下都忙得不可开交,可他们还是挤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筹备华老的葬礼。

葬礼的场面虽说不是特别豪华,但规格却是丝毫不低。

中央的九位常委,各个机关的领导,甚至是毛主席的孙子毛新宇同志都先后出席,对华老报以真挚而沉痛的哀思。

他们带来的花圈挽联铺满了整个灵堂,白茫茫地一片,肃穆中又透出几分高洁。

在挽联和悼念词中,他们极大的赞扬华老对国家和人民的贡献,并对他的逝去表示万分惋惜。

据不完全统计,当日前来的宾客超过两千人,其中还不乏退休的将军和革命前辈,这个规模实在是出人意料,也可见华老功勋卓著,深得人心。

然而,这还不是最惊人的,民间对于华老的悼念场面才是真正令人意想不到。

葬礼当日,上万名群众流着眼泪带着挽联,自发走上街头为他送葬,真挚的哭声响了一路,祝愿他一路走好。

对此,华老的遗孀韩芝俊感动不已,她知道,百姓们的哀思就是对华老一生贡献最直观的诠释。

纵观革命史上的先辈,葬礼规模能与华老匹敌的并不多,不过他作为曾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的老总理,这样的规模并不过分,堪称实至名归。

第二件“没想到的事”,就是中央给予华老的评价之高,着实难得。

在华老的葬礼上,中央对其的盖棺定论是: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

这几乎是一名共产党员能得到的最高赞许,华老能得到这个评价,除了他忠于革命,奋战多年外。

还受益于他在1977年继任主席之位后,为国家拨乱反正期间做出的重大贡献,党中央发言也是重点回顾了这一点。

事实证明,他的大多决策都是正确的,正是因为有了他的铺垫,国家的实力才会蒸蒸日上,邓小平同志才能在日后顺利地开展改革开放活动。

从这方面看,华老确实配得上中央的最高赞许,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实至名归。

回归故乡

第三件“没想到”的事,就是华老并没有被安葬在八宝山,而是归葬于交城卦山。

八宝山革命公墓是1949年时,周总理亲自定下来的革命烈士与中央领导人的陵墓,是全国最高等级的革命公墓。

朱德、贺龙、彭德怀等革命英雄都是安葬于此处,这也是国家给予他们最终的无上荣誉,是对他们一生功绩与奉献的最大肯定。

就此而言,华老去世后被葬于此处是应该是毫无异议的,可奇怪的是,他最后非但没有葬进八宝山,反而埋身到了千里之外的交城卦山,一个偏僻的、平平无奇的小县城。

这背后究竟有什么隐情呢?

其实很简单。

交城卦山是华老的家乡啊,那里是他的祖先安眠之地,也是他梦想开始的地方。

1938年时,华老投笔从戎正式入党,加入了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组织的抗日游击队,而他和日军交战的地方,正是卦山。

由于是交城本地人,熟悉地形,又精通兵法,身负指挥之能,华老很快就在战场上崭露头角,被组织任命为抗日根据地晋绥专区的特派员,指挥和领导当地的抗日部队。

此后,华老在交城老家一连待了十年,其间,他带领武工队,参与了数不清的游击战,并指导群众继续展开生产活动,为前方军队输送急需的粮食和物资,活人无数。

直至1949年,中国全面解放,华老才被调往湖南,离开了交城。

由于公务繁忙和经常性的调动,华老很难再抽出时间回到家乡,总是对那片生养他的土地魂牵梦萦,他也只能在闲暇时望着交城的方向叹气。

28岁离乡,87岁去世,近六十年的漫长岁月中,华老只回过三次交城,且次次都是来去匆匆,和故乡的亲友进行短暂的交流后就返回工作地,继续为国家和人民而奋斗。

尽管如此,华老对于家乡的印象却并没有削减,反而越发的浓重,他对家乡怀着深深的眷恋,在临死之际,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叶落归根:

“让我回卦山吧,那里树多,清净……”

这是镌刻于离乡游子灵魂中的渴望,中央又怎能不尊重他的意见呢?

因此,华老的遗体被火化之后,就被送回了他深深思念着的卦山长眠。

这一选择因此引出了第四件“没想到”的事——中央为他在卦山上专门修建了一座陵园。

本来,华老的家人只想为他准备一块简单的墓地,这也是他临终前希望的。

但有关部门考虑到他一生的贡献,以及民众对他的爱戴,还是决定为他修建一座陵园,作为纪念基地。

谁知陵园动工不久,就有小报污蔑说其占地万顷,通体采用汉白玉建造,工程管高达上亿。

相关部门当即出面驳斥,事实上,他们尊重华老生前的意愿,在建造陵园时尽量地做到简朴和不扰民。

华老陵园的总面积不过是4260平方米,加上外围本就有的生态公园的面积才勉强超过1万平方米。

至于什么汉白玉打造更是无稽之谈,陵园通体采用的都是最普通的花岗岩以及当地的一种平价晶石。

就连陵园所站的位置,也是原来山上的一块坡地,坎坷陡峭,贫瘠不已,无论从住房还是开垦角度来讲,都没有开发的价值,这才被相关部门选中。

因此,整座陵园的造价也并不高昂,连场地带设施也不过是1200万元,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各界怀念华老的人士的捐款。

如今,华老的石鼎型墓葬就屹立在高高的392级石阶上,静静地凝视着来来往往瞻仰他的游客,万古长存。

值得一提的是,大量涌入的游客带动了当地的许多产业,让民众们有了更多的谋生之路,若是华老在天有灵,想必也会为此而欣慰吧。

纵观华老的这场葬礼,悲伤肃穆的同时也不失体贴尊重,党中央在尊重他意愿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将他的身后事办得隆重,以表达对他高尚精神与多年贡献的追思与感激。

同样的,对于这位将人民放在心里的老总理,人民也做到了把他高高举起,他葬礼上络绎不绝的人群就是对此最好的诠释,他的精神将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