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ank you to Beijing……(感谢北京)”

1993年9月24日凌晨2点,无数中国观众坐在电视机前,等待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此时,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走上了主席台,即将宣布最后获得2000年奥运会举办资格的城市。

他首先感谢了北京等城市为奥运发展作出的贡献,很多不熟悉英文的观众,听到“北京”这个拼读后,立刻欢呼起来。

直到镜头一转,他们看到中国申奥代表团们失落的表情,这才意识到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样乐观。

可明明几个小时之前,大家还对这次申奥信心满满,究竟发生了什么,让最后的结果出现惊天逆转?

1984年,萨马兰奇应邀参加新中国成立35周年的庆典活动。

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看到日新月异的中国,他不禁发出感慨:“北京完全有办一场出色的奥运会的条件啊”。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句话在邓小平同志的心里埋下了一颗申奥的种子,或许中国真得有能力举办一届奥运会呢?

可当时,西方国家对我们并没有好脸色,奥运会虽然名义上是体育赛事,可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它和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不管是举办方还是参赛方,大家多多少少都掺杂着利益的关系,而不单单是体育竞赛。

我国那时虽然在稳步发展,但仍旧人微言轻,再加上某些国家的故意刁难,属于我国的奥运之路走得格外艰难。

1984年的美国洛杉矶奥运会,中国的奥运健儿们才终于在奥运会上惊艳亮相。

射击运动员许海峰拿下了第1枚奥运金牌。在这次奥运会中,我国总计斩获15枚金牌,一举跃入奥运强国的行列。

这些金牌不仅打破了外国人对我们的刻板印象,而且也证明了我们并非弱国,在他们面前也终于扬眉吐气了。

摆脱了“东亚病夫”的名号,我国还需要另一种方式证明我们的实力和进步——举办一次奥运会。

要知道,那时候举办奥运会百利而无一害:获得奥运会举办权的城市,知名度和发展速度都有了很大提升,而举办方的国家,也因此收获了不少益处。

曾经,日本就借着东京奥运会,完成了战后的经济复苏,一跃成为亚洲强国。

还有韩国,也通过举办汉城奥运会,经济呈现爆炸式的增长。

如果中国能获得奥运会的举办权,对于我国发展方面带来的好处,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1993年,中国终于参加了第27届申奥的角逐。

与之前的奥运会不同的是,2000年是千禧年,这一年的奥运会也是21世纪的第一届奥运会,具有非凡的意义。

因此,这届竞争也非常地激烈,一共有8个城市参与角逐:中国北京、澳大利亚悉尼、英国曼彻斯特、意大利米兰、德国柏林、巴西巴西利亚、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

当时的局势对于我们来说并不乐观,要想在如此多的城市中脱颖而出,可谓是困难重重,那些发达的西方国家,和我国相比具有非常多的优势。

再加上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还会搞小动作:要么时不时散播一些谣言;要么挑拨一下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关系,虽然没有实质性的损害,但却总让人不得不采取措施应对。

好在我们不打无准备之仗,一边应对这些小动作,一边和友好的国家积极进行联系。

在投票开始之前,巴西,意大利和乌兹别克斯三个对手,因为种种原因接连放弃,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还不错的消息。

总共有四轮投票,只剩下5个城市进行角逐:

第1轮,中国获得32票,澳大利亚落后2票,土耳其得票最低,被淘汰。

第2轮,中国获得37票,澳大利亚30票,德国得票最低,被淘汰。

第3轮,中国获得40票,澳大利亚37票,英国曼彻斯特得票最低被淘汰。

终于来到了最紧张的第4轮,正常情况下,中国只要继续保持略微领先的势头,最后的举办权自然会花落北京的。

可就当大家认为北京胜出毫无悬念的时候,意外发生了。

大家的目光紧盯大屏幕,对最后的结果既紧张又兴奋,萨马兰奇也是一样的心情。

他明白这个结果,不仅仅是奥运会举办权的地点,还会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命运。

他慢慢从盛装的信封中拿出一张纸,颤抖着将它打开,眼中掠过一丝惊讶,但很快就平静下来,在感谢完其他参选城市后,轻轻念出两个字:“悉尼”。

原来,在第4轮的投票中,中国北京获得43票,澳大利亚悉尼获得45票。我们以2票之差败北。

“悉尼获胜?”这个消息对所有的中国人都是晴天霹雳,人们不敢相信,前三轮一直领先的我们,竟然会在最后一轮被悉尼反超!

这也意味着,我们前期为申奥所做的准备都付诸东流。

现场的中国申奥代表团成员,也都满脸错愕,但他们还是定了定神,为对手鼓掌,只不过在欢呼声中,还是难掩心中的落寞;

电视机前的中国观众上一秒还在为听到“北京”而欢呼,下一秒便为落选而遗憾不已,心情的起伏之大让许多人半天都没缓过来;

邓小平同志得知这个消息后,直接回复申奥组委会主席何振梁说:“我就知道,这件事肯定少不了有人从中作梗。”

随后,邓公还安慰回国后的申奥代表团:“不成功是预料之中的事,最要紧的是办好我们自己的事情,把自己强大起来,总有一天会成功的。”

不过这般结局还是让人不禁产生怀疑:在投票现场之外,悉尼为了拉拢其他国家,到底使用了哪些不光彩的手段?

又是那两个国家,在最后时刻临阵倒戈呢?

毕竟北京和悉尼如此势均力敌,一两个国家的倒戈,便会影响整个局势的变化。

然而,当时投票是无记名投票的形式,所以想找出真相,是格外艰难的。

大家只好对可能倒戈的国家,进行种种猜测。

有人说是朝鲜临时改变想法,没有投给中国,因为中韩建交,朝鲜觉得自己被中国抛弃了,所以想要报复中国。

有人说是台湾在最后关头倒戈,因为他们曾发布公开声明称,自己认为北京具备的申办奥运会条件并不成熟。

为此,他们都背上了一段时间的骂名,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何振梁一番调查之后明确表态:两个代表团的代表都将宝贵的票投给了中国。

那到底是谁临时改变的主意呢?这么多年,这个问题都压在何振梁的心底。

1999年,美国在私底下贿赂奥委会委员的丑闻被揭发出来,国际奥委会以及萨马兰奇一下子变成了众矢之的。

何振梁也借此机会,找到了许多1993年竞选时的工作人员。经多方打探,他终于弄清楚第4轮投票中比分发生变化的真相。

原来,本应该投给我们国家的埃及代表,因为年事已高,身体出现状况而弃票;随后,保加利亚代表也因为自己国家政局的牵扯而弃票。

而且,中国举办奥运会,这个场面是西方国家不愿意看到的,当时其他国家都已经落选,最后一轮只剩下澳大利亚,于是他们便决定全力帮助澳大利亚获得奥运会的举办权。

就这样,当时的澳大利亚奥委会主席柯慈,暗地里找到乌干达和肯尼亚两国的委员,悄悄地给他们每个人一张35000美元的支票。

乌干达和肯尼亚国家都很贫穷,代表们平时收入也不高,虽然他们一直和中国保持友好的关系,但是在如此庞大的利益面前,所谓的友谊简直不值一提。

这两个非洲国家,曾号称是中国的朋友,却在背后捅了朋友一刀,他们将本来打算投给中国的票,转头就给了澳大利亚,这才导致北京以两票之差惜败。

这般结果虽然可惜,但说到底还是中国不够强大,未能以遥遥领先的姿态让西方国家没有可乘之机。

04 写在最后

既然事情已成定局,我们沉溺其中也没有用,只好吸取教训,着眼未来。

幸运的是,2001年,我们便以遥遥领先的优势获得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权。

这场体育盛会令全世界都眼前一亮,惊艳不已,直到现在还是奥运会举办中的经典。

而北京,也成为历届奥运会最受欢迎的城市之一。

今天,杭州亚运会成功开幕,我们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实力有目共睹,中国的发展日新月异!

---END---

作者:苏纳

责任编辑:池鸿

时事热点搜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