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医疗现实改编题材的电影,《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和《我不是药神》都是评分很高的作品。尤其是《我不是药神》,可以说是近年来少有的口碑非常好的国产电影,呼声非常高。两部电影我都刷了几遍。不过,咱们暂且放下“终于难得有拿得出手的国产好电影,所以必须吹爆《我不是药神》”的心态,客观的来对比一下《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和《我不是药神》。其中,故事性将是我讨论的重点。
(一)现实意义
这两部电影都是真实故事改编,并且具有较为深刻的现实意义。这是两部电影评分很高的重要原因。尤其是《我不是药神》,很好的反映了“买药贵、买药难”的现实,引发了国内很多观众的共鸣。至于故事剧情,就是一个药贩子从唯利是图逐渐变为牺牲自我、济世救人的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我便不再赘述。
而《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同样涉及美国医疗方面的现实。主角是个艾滋病患者,他在为自己寻找救命药的同时还做起了药贩子,最后走上对抗药管局的道路。虽然我们并不熟悉美国医疗体系,但依旧能感同身受。从整体来看,这两个电影在传达现实意义的时候都保证了故事的完整性,没有明显的逻辑漏洞。
有意思的是,这两部电影都并非为了娱乐而诞生的。这两个电影不是为了轻松休闲,甚至不少观众看完心情沉重,但这不妨碍大家慷慨的给出高分。这是值得思考的事情。观众并不需要陈词滥调的喜剧,观众想要其实很简单,一个能让人满意、信服的故事,一个能触发人们情感体验的故事。美好结局未必吃香,人们也并非一味抗拒悲剧和沉重情感。无法包容沉重情感的人,往往容易流于肤浅。
(二)关于主角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和《我不是药神》虽然在题材方面很接近,但不同之处还是很多,最明显的就是主角的选择。在《我不是药神》中,主角走上卖药之路的动机主要是赚钱,养老治病交钱、交房租、前妻看不起等因素,其实都与钱字息息相关。换言之,只要赚到钱,主角就失去了动机的驱动,而这也是他后来转型开厂的原因。这并没有问题,问题在后半部分。
电影一半之后,主角受到朋友重病的刺激,因此走上了卖药慈善的道路。虽然这种大义看起来很伟大,但却显得不够真实,因为动机不够强烈。倘若救朋友,这很合理,但救一群无底洞一般的陌生人,《我不是药神》还需要给主角一个更强的动机。当然,大部分人都希望自己有困难的时候能遇到这种慷慨无私的人,也就理所当然的接受了伟人光环设定。但站在主角的角度去想,这是很反逻辑的事情,尤其是电影并未交代主角如何从一个唯利是图的药贩子变为慷慨无私的慈善家。另外,还有一个小问题是,主角当初穷得叮当响,却又非常干脆的拒绝吕受益,毫不犹豫显得不是很合理。
而《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则没有试图塑造伟人主角的形象,整个故事发展下来,可以看到主角只是在自救。他是一个艾滋病患者,死神的镰刀就在他脖颈后,因此他有非常强烈的求生欲,并促使他不断的研究,积极找药,甚至不惜一切代价的要和药管局对抗。因为他不这么做,他就会死。这个动机的驱动力是非常强的,远远强于《我不是药神》中的主角。
与此同时,《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在刻画主角形象的时候也是徐徐图之。起初,主角不相信自己病了,依旧放荡不羁;临近医生宣布的活命期限,他愈是恐难害怕,一个大男人在车里痛哭;有了救命药之后,主角又恢复唯利是图的商业野心,赚大钱,找妹子;直到药管局一次又一次的阻挠他的事业,同时也在威胁他的生命,他终于迈出了最大行动,直接对抗药管局。在朋友死亡的时候,《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的主角确实无私的卖了辆车救人,但他更意识到贱卖药物只能救人一时,真正需要改变的是药管局。
相比于《我不是药神》,《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的主角形象刻画得更细腻,每一步的变化都清晰明了,动机合理。倘若《我不是药神》少一些花天酒地的场景,而将重点放在讲述主角的变化,并深入挖掘主角的动机,那影片质量就会更高。
(三)剧情
剧情即人物,这是故事性的一体两面,只是分开说更容易表达。上面谈到了两部电影的主角,动机、身份等因素的不同造成了两位主角不同的行动,使得影片故事脊柱有明显不同。接下来讨论一下两部电影在剧情其他方面的差异。
相对来说,《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在处理主线剧情和次情节的时候更加精心。在《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中,主角将艾滋病和同性恋划等号,而他歧视同性恋,这使得他在得知患有艾滋病后内心非常痛苦,内心陷入自我认知的矛盾。于是,《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加入了与同性恋患者合作开拓市场的次情节,逐渐讲述主角接纳同性恋的变化过程,这也意味着主角在接纳自己新的心理认知身份。
此外,全片的剧情紧紧围绕主角的求生欲,药是他的命根子,谁挡他,谁就是敌人,哪怕是药管局也不例外。这样的设计,使得影片故事非常聚焦。同时,主角在追逐目标的过程中也充满了曲折。起初是他问药的曲折,随后是他销售药物的曲折,接着是他经营达斯拉买家俱乐部的曲折,直到对抗药管局的时候同样是曲折的。如此,《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的剧情此起彼伏,加之正面价值与负面价值的交替,富有故事动感(简单来说就是转折向好然后转折向坏,彼此交替)。
《我不是药神》的剧情是相对完整的,但戏剧张力、故事动感都些许偏弱,次情节处理还有可完善之处。譬如说,主角与儿子、前妻、老父的情感线处理并不完整,除了最初促使主角走上卖药之路,就没有对主线剧情、人物塑造产生任何作用。同时,主角与卖药伙伴之间的关系也没有刻画得很好,有钱大家一起赚、一起玩乐,这看起来与表面朋友并没有什么区别。如果吕受益的病危会刺激主角做出慈善行动,那么就必须出现吕受益真正与主角建立情感联系的次情节。
反倒是假药贩子的次情节,其实是《我不是药神》在故事性上的亮点所在。张长林的存在可以与主角进行对比、反讽、影响,这一角色的可能性是非常多的。《我不是药神》如果深挖假药贩子的经历、情感、内心,或是强化他对于贫穷富贵的偏见,或是刻画他无情冷血的由来,那故事将会非常充实。
此外,警察的次情节也有很大的挖掘空间。如果警察的孩子也是需要印度格列宁的患者,岂不更激化警察与主角之间的纠葛?如果再将警察本人塑造成“身处事业上升期,野心勃勃,且疼爱孩子却又视患病孩子为累赘”的复杂形象,这也会增加故事的矛盾冲突。
而在剧情推进的时候,主角一帆风顺、有惊无险的卖药经历显得有些平淡。同时,《我不是药神》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抗力量。《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的主角对抗的是死亡,这是抽象概念,但影片用药物、药管局来具象化这一对抗力量,并贯穿故事始终。《我不是药神》的主角对抗的是法律,这同样是抽象概念,但电影中并没有处理好具象化,结果弱化了戏剧冲突。
结语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和《我不是药神》都是不错的、有价值的电影,基于真实故事改编的医疗题材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不过,从故事性来说,无论是人物塑造还是剧情设计,《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的完成度都比《我不是药神》要高一些。相对而言,《我不是药神》在故事性上还有不少可以打磨提升的空间。